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工艺
新闻中心
文化
人才理念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纸厂、印厂冰火两重天!铜版纸市场需求的变化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4-10-24 14:54:10来源:乐鱼综合体育

  

纸厂、印厂冰火两重天!铜版纸市场需求的变化带来什么问题?

  始于2020年七八月份的纸价上涨,在节前迎来了一波高潮,并不出意料地延续到了节后,至少目前尚未见到止涨企稳的迹象。

  受益于业绩向好和纸价续涨预期,上市纸企受到资本的狂热追捧,股价暴涨、身价倍增。

  以造纸龙头晨鸣纸业为例,截止2月19日收盘,A股股价为12.10元,相对于1月底的收盘价7.23元大涨67.39%。同期,其A股市值从215.76亿元提升至361.09亿元,增加了145.33亿元。

  三好同学扒了一下,2019年晨鸣纸业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纯利润是16.57亿元。假如都按照这一水平,要赚到145.33亿元,需要近9年时间。

  然而,在纸价上涨的推波助澜之下,晨鸣纸业的身价仅用10个交易日,就增加了这么多。各位老板说说,股市是不是很好玩?

  纸价高位续涨,对上市纸企而言,可能是业绩的提升、资本的狂欢;对很多印刷企业而言,却是越来越难以承受的成本压力。

  在节前的2月5日,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印刷、包装及出版行业协会联合召开研讨会,专题探讨怎么样应对纸价大面积上涨给印刷、出版公司能够带来的冲击。

  有与会代表表示,由于纸价上涨过快,有些印刷企业已经陷入了有单不敢接的尴尬境地。

  为什么不敢接?原因很简单:如果把握不好,报价跟不上纸价上涨的速度,很可能会越干越亏。

  比如,节后刚开工,便有老板在朋友圈发感慨。大意是:这一波纸价上涨,不知道会让多少印刷厂陷入亏损境地。对接长期订单的印刷厂来说,如果还按之前的报价干,很可能会亏本,甚至血本无归。

  纸价高位续涨,造纸、印刷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再度紧绷,好像一方经营状况的改善,只能建立在另一方的痛苦和焦虑之上。

  多数时候是这样的,但也不能排除例外情况。这其中还涉及到另外一个变量:市场需求的变化。

  接下来,三好同学要说的就是:铜版纸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其背后反映出的商业印刷市场的挑战。

  这组数据出自纸业联讯——一家专注浆纸市场的信息服务商,由造纸圈的一个朋友提供给三好同学:2020年,我国铜版纸产量为526.18万吨,同比减少11.63%;双胶纸产量为1445.04万吨,同比减少2.3%;白卡纸产量为1209.4万吨,同比增加5.92%。

  很容易就能发现:作为这一轮纸价上涨的领涨品种,白卡纸在2020年可谓量价齐升。尽管受到疫情冲击,在价格大涨的情况下,产量仍实现了不错的增长。

  涨势启动稍晚且前期涨幅相对温和的铜版纸、双胶纸,产量不升反降。其中,铜版纸尤为引人关注,同比降幅超过10%。

  假设生产、消费量变化基本同步,那么即使2020年铜版纸平均售价同比上涨11.63%,相关造纸企业的营收也没办法实现正增长,因为销售量减少了。

  相对于造纸企业的业绩波动,三好同学更加关心的是:铜版纸产量的下滑,反映了印刷市场什么样的趋势?

  因为铜版纸是印刷生产的主流纸种之一,而2020年的产量下滑很难被归结为疫情下,市场的偶然波动。

  为什么这么说?由纸业联讯的数据,三好同学联想到了中国造纸协会的相关统计。

  作为造纸行业的全国性社会组织,中国造纸协会坚持按年度发布造纸工业发展报告。其中,会详细给出每年国内主要纸种的生产、消费量数据。

  三好同学专门扒了扒2010-2019年十年间,我国铜版纸的生产和消费情况。

  结果发现:自2012年达到近年来的高点695万吨后,我国铜版纸生产量便基本上一路下滑,到2019年已经降至630万吨,比2012年减少9.35%。期间,除了2017年出现小幅反弹,其余年份均表现为持平或负增长。

  从铜版纸生产量的同比增速看,2010年为11.00%,2012年达到近年来的峰值15.32%;随后出现下滑,2012年为8.59%,2013年更是急转直下,出现1.44%的负增长。

  此后几年,铜版纸生产量增速低位徘徊,2017年最高,为1.50%;2019年最低,为-3.82%。

  算上2020年,我国铜版纸的生产量已连续3年负增长。从2013年算起,假如没有2017年的小幅反弹,近8年时间更将是无一年度实现正增长。

  相对而言,我国铜版纸消费量的走势起起落落、波动明显,乍看上去大形势似乎并不像生产量那么严峻,但其增速走低的趋势同样十分清晰。

  2010年,我国铜版纸消费量为480万吨,同比增速高达20.30%。显而易见,这是国内铜版纸市场的高光时刻。

  随后两年,铜版纸消费量继续增长,但增速分别降至10.83%、9.21%。

  2013年,铜版纸消费量变化趋势发生重大转折,同比出现0.69%的负增长。

  看上去涨跌各半,实际上降幅明显比增幅更大。因此,到2019年,铜版纸消费量已经降至535万吨,处于2012年以来的最低点,比2015年的高点减少10.23%。

  尽管生产量、消费量走势并不完全同步,国内铜版纸市场需求趋弱却是不争的事实。

  尤其是自2018年开始的近3年时间,铜版纸市场的下降带来的压力比之前又有所加大。

  为什么会这样?在三好同学看来,这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当前商业印刷市场面临的挑战:需求萎缩、总量下滑。

  作为印刷生产的主流纸种之一,铜版纸主要被用于商业印刷、出版印刷或作为彩盒彩箱面纸、不干胶面纸、淋膜纸基纸等。

  其中,又以商业印刷占比最大。据造纸圈的朋友透露,商业印刷在铜版纸消费量中的占比,约在6成左右。

  即便如此,为什么不说铜版纸市场趋弱凸显了出版印刷或其他领域面临的挑战,而一定是商业印刷市场遇到了问题?

  实际上,出版印刷市场的变化的确是铜版纸消费量波动的原因之一。比如,彩色期刊曾经是铜版纸最重要的终端应用产品之一,但近年来我国期刊印刷量明显下滑。

  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统计,近10年以来,我国期刊总印张数的高点出现在2012年,为196.01亿印张;经过连续下滑,到2019年已经降至121.27亿印张,减少了38.13%。

  不过,期刊印刷量减少导致的铜版纸需求下滑,有一部分为其他出版物的增长所弥补。比如,少儿读物市场的稳健向上。

  2010-2019年,我国少儿读物的总印张数由18.77亿印张增至57.04亿印张,增幅高达203.93%。

  更重要的是,出版印刷的另一主力纸种——未涂布印刷书写纸,近年来消费量保持稳定:2013-2018年,由1627万吨增至1751万吨,连续5年实现正增长;2019年稍有回落,降至1749万吨,同比降幅仅为0.11%。

  实际上,近3年国内未涂布印刷书写纸消费量从始至终保持在相对高位。这表明,出版印刷市场的变化,不应是铜版纸需求趋弱的主要原因。

  想来无须多言,作为包装印刷的主力,彩盒纸箱市场近年来稳中有进,不干胶标签则是近年来走势最好的印刷品之一。至于淋膜纸,在一次性餐具以纸代塑趋势的推动下,更是需求看涨。

  实际上,这些年虽然没有靠谱的数据做参照,商业印刷市场的萎缩也基本上成为了圈内的共识。这其中,基于铜版纸的名片、单页、宣传画册、产品目录、景点门票类产品又首当其冲。

  因为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商业印刷品承担的营销宣传、票据凭证功能正在快速向线上化、无纸化转移。

  举一个很多老板或许都已听说的例子,便能说明问题。2020年12月,瑞典家居巨头宜家宣布,将停止发行拥有70年历史的《宜家家居指南》。

  《宜家家居指南》被誉为全球最成功、发行量最大的产品目录之一,2016年曾以32种语言、69个版本共发行了2亿册。

  然而,随着在线销售的崛起,这本影响力巨大的纸质目录发行量不断下滑,并最终走到了尽头。

  至于其他一些商业印刷品,虽然没有像《宜家家居指南》停刊一样引发广泛关注,但产品功能的弱化,市场规模的缩水,也是日渐明显的趋势。

  以不起眼的景点门票为例,自2017年故宫宣布停用纸质门票以来,现在还有多少景点将纸质门票作为入园的主要凭证?

  仔细想想,正是这些起眼、不起眼的变化,构成了商业印刷市场面临的挑战,并最终体现到了铜版纸生产量、消费量数据的变化上。

  扒完铜版纸生产量、消费量数据,三好同学猛地发现,从纸张看印刷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比如,很多老板都想弄清楚国内商业印刷市场到底有多大,却一直没办法找到可信的数据。

  以2019年为例,全国铜版纸消费量为535万吨。假如其中确有6成用于商业印刷,也就是321万吨。

  再假如每吨铜版纸印刷加工后,能够以1万元的价格卖出,基于铜版纸的商业印刷市场的规模也就是321亿元。

  当然了,1万元是一位圈内老板给出的数据。实际上,这应该是一个变量,而非固定数。因为随着纸价和印刷工价的波动,每吨印刷成品的销售价也会发生变动。

  比如,当铜版纸吨价为5000元时,每吨产成品的销售价可能是1万元。当铜版纸吨价涨至7000元时,产成品的销售价可能就变成了了1万两三千元。

  所以,不妨再往高里估一些,按每吨铜版纸印刷产成品的售价为1.5万元计,则2019年基于铜版纸的商业印刷市场的规模能够达到约482亿元。

  同时,2019年铜版纸消费量比2018年少了46万吨,假如这些减量大部分来自商业印刷品,按每吨1万-1.5万元的销售价估算,基于铜版纸的商业印刷市场一年的缩水量,少则三四十亿元,多则五六十亿元。

  有老板可能要问了:如果市场真的在缩水,为什么有的商业印刷企业还能越做越大?比如,以盛大印刷为代表的部分合版印刷企业。

  这就涉及到了三好同学以前探讨过的一个话题:在存量或减量市场中,为什么也能做大做强?

  主要有两种可能:一是产品品类的扩张。比如,有些合版印刷企业已经从名片、单页、画册、年历挂历等传统主流产品,拓展到了不干胶、纸袋、广告扇、纸杯、广告喷绘、无纺布袋、笔记本、黑白培训学习资料等产品品类,有的还开始涉及彩盒等包装类产品。

  另一种可能是市场整合度在提高。比如,名片、单页、画册等类产品,虽然总量可能在缩水,但原来有1000家企业在做,现在集中到了500家,平均每家企业的产量还是在提升。

  这意味着,即使在存量或缩水期的市场中,也不一定没有做大的机会。关键是,市场趋向整合的速度到底有多快。

  说到近年来商业印刷市场的变化,除了部分商品市场需求的缩水,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合版印刷崛起,给整体市场规模带来的向下压力。

  道理很简单,原来用专版做,一盒名片可能卖20块,现在用合版做一盒可能就卖三五块,甚至更低。对名片类产品来说,市场规模就是腰斩再腰斩。

  由铜版纸生产、消费量趋弱,说到商业印刷市场面临的挑战,跨度有点大,说得也不一定对,希望多少有点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