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工艺
新闻中心
文化
人才理念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2024园区百强&先进制造园区百强&生物医药
发布时间:2024-11-10 10:47:01来源:乐鱼综合体育

  联合省市有关部门、国家高端智库,搭建南京地区产业园区/商业街区综合数据库,若您的企业要选址落地

  8月14日,赛迪顾问发布《2024年中国园区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研究报告》及《园区高水平发展百强榜单(2024)》。江苏城市论坛小编注意到,江苏19个园区上榜,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园区百强榜,全国GDP前十的省份中,广东(9席)、江苏(19席)、山东(8席)、浙江(9席)、河南(3席)、四川(3席)、湖北(7席)、福建(4席)、湖南(3席)、安徽(4席)。

  看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位列第4,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跻身前20,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前30,此外、苏州、常州、徐州、无锡、南通、镇江均有园区上榜。

  苏州工业园区坚持科学技术创新第一动力,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16%。截至2023年底,园区内各类孵化载体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00余家、瞪羚企业超百家、独角兽企业80余家、上市企业20余家,孵化企业及团队带动市场投融资超500亿元,成为孕育科创种子、涵养创新生态的重要源泉。当前,园区正锚定“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总目标,推进高科技创新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丰富“园区经验”实践内涵。

  无锡高新区着力集聚智能传感器上中下游企业,建成MEMS传感器研发中试平台,形成了以高端产品制造为产业基础、新型研发机构为支撑、软件算法和示范应用为推动的生态体系,推动数字化的经济和数字化转型向更高能级和水平迈进。

  昆山高新区依托独特区位优势或要素成本优势,与高能级开发区建立产业合作分工体系。今年上半年,昆山高新区与上海紫竹高新区合作共建的昆山紫竹麦垛总部科创产业园破土开工,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协同发展、双向赋能的样板之一。

  《2024年中国园区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研究报告》研究指出,“千亿园区”是高水平发展的主阵地,形成“融通、转化、引领、赋能、协同”五种典型模式。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百强园区中,已有59个园区GDP超过千亿元,比上年新增5个。跟踪研究之后发现,千亿园区已形成五种可推广的高水平发展模式。

  一是融通全球资源模式。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张江高新区为代表,坚持全球视野、国家站位,大胆先试先行,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前瞻投入和布局未来产业。

  二是创新策源转化模式。以西安高新区、北京经开区为代表,依托区域富集的科教智力资源,深入科技体制改革实践,以构建科创服务体系为抓手,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

  三是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引领模式。以长沙高新区、青岛经开区为代表,依托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产业覆盖面优势,引“链上企业”、攻“短板环节”。

  四是前沿技术赋能模式。以无锡高新区、广州开发区为代表,依托大规模工业场景优势,以数字技术、低碳技术应用带动转型升级。

  五是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以昆山高新区、宜宾临港经开区为代表,依托独特区位优势或要素成本优势,与高能级开发区建立产业合作分工体系。

  研究显示,园区经济“贡献集中度”居高不下,梯队失衡不利于保持发展韧性,分类指导、差异发展势在必行。

  一方面,“东部园区”贡献集中度高,甚至“不降反升”。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近五年,东部和中部国家级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比值约从2.05扩大至14.5,东部和中部国家级高新区R&D经费内部支出比值约从3.79扩大至4.06。

  另一方面,“百强园区”贡献集中度较高。多个方面数据显示:55家入围的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公司数约11.2万家、企业营业收入约41.0万亿元,占所有国家级高新区总量分别高达80%、77%;45家入围的国家级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约31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约5.9万亿元,分别占所有国家级经开区总量的72%、59%。

  因此,头部一马当先的优势的形成将可能会引起资源要素的极化,园区想要“弯道超车”必须走特色化之路。同时,强化分类指导,也能够让园区发展从“一列纵队”变“多列纵队”,以引导园区克服追求规模的冲动,增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动力,降低掉队风险。

  研究发现,主导产业布局是园区高水平发展的先手棋,园区产业治理遵循“双轨路径”。产业强则园区强,产业兴则园区兴,大量先进园区的实践表明,“高端化”“特色化”双轨并行,是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遵循。“产业高端化”指的是,既注重融入数字、绿色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注重抢位布局知识密集、创新活跃、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产业特色化”指的是,专注某一领域强链、补链、延链,打造特色产业IP(其中以生物医药产业最具代表,约有近五成国家级开发区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并按照特色产业需求,规划建设专业“园中园”,构建具有产业属性的服务体系。评价结果为,部分百强园区的位次跃升正是受益于其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领域的布局,因而也在园区产业高质量(先进制造)评价中有更突出的体现。同时,也有部分总实力相对较弱的园区成功入围园区产业高质量(生物医药)百强。

  研究建议,统筹“国家级开发区评价”与“省级开发区升级”工作,推进开发区区域布局优化。园区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但“省强园不强”现象仍都会存在。因此,部分地区的园区高水平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建议将区域“国家级开发区评价结果”作为区域“省级开发区升级”指标配置的重要依据,并同步优化完善“国家级开发区”退出机制。结合各省真实的情况,山东省应着重提升国家级经开区创新能级,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和优质企业培育;福建省应围绕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加强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展和提质升级;广东、湖南、河南、四川等省份应依托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的策略,加强腰部园区培育。

  研究建议,“政区合一”与“全面剥离”改革实践进入深水区,推进管理体制改革需因地制宜、差别试点。动态优化管理体制是园区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百强园区中,已有至少29个园区开展了“政区合一”实践,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土地紧缺、经管权限不足等问题。但研究之后发现,决策流程冗长、社会事务管理“小马拉大车”等新问题也在“政区合一型”园区中屡见不鲜。因此,也有部分园区更加偏好“社会事务应剥尽剥”,但信访、安全生产、环保等却没办法真正剥离。因此,各种管理体制各有利弊,各地区应避免“一刀切”,鼓励不同园区从解决当前主要矛盾为出发点,开展差别试点,并加强推广宣传和经验交流。

  研究建议,加快建立与发展适应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组织体系,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创新,园区应成为创新的“组织者”,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为关键动力,以多类市场化服务机构或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1+2+N”创新组织体系。其关键是建立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调动多方积极性。一是加强制度保障,确保企业在创新决策、科研项目上主导权。二是开展政策创新,以建立产业揭榜项目投入机制为抓手,引导科研机构推进“横向课题”管理改革,以建立股权投资兜底和容错机制为抓手,引导金融机构“投早投小”。三是壮大科技服务业,引进和培育概念验证、中试、检验测试认证、知识产权等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推动在园区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