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甘肃兰州一位村民在社会化媒体上发布视频,称村里道路上新换的井盖质量差,甚至“一碰就碎”,担心会给来往通行的村民带来安全风险隐患。视频发布后,很快在网上引起了热议,网友将涉事井盖称为“牛皮纸”井盖,并质疑新换不久的井盖为何质量堪忧。
据报道,这些破损的井盖标号为B125型。依照国家标准,B125型井盖承重为12.5吨,通常用于人行道、非机动车、小车停车场及地下停车场。而用于通行机动车的村庄主要道路,至少要选择承重25吨的C250型或承重40吨的D400型井盖。也就是说这些井盖承重不足要求的一半。
更荒唐的是,除了型号不达标,井盖本身的质量上的问题也很明显。现场实施工程人员明确说,这些“重量明显偏轻”的井盖,当时“谁也了解这一个东西不合格”。然而,即便如此,这些井盖还是装到路面上。尽管施工公司负责这个的人说,只是“先买几个便宜的井盖临时过渡一下”,但这样的做法还是后患无穷。要知道,风险的发生是没有“过渡”之说的。近些年来,有关“井盖吃人”的安全事件可谓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下,依然安装明知道型号不符且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井盖”,无异于在制造安全“陷阱”。
事件曝光后,不少网友建议,应该彻查这些“问题井盖”的生产厂商,堵住它们的销售和生产源头。这当然是有必要的。毕竟,质量存在问题的井盖,无论标准多高,都是在批发制造安全风险隐患。但在另一角度来看,如果从工程的施工到验收等所有的环节,都能真正把好使用上的“入口关”,不让“问题井盖”有被使用的可能性,源头的违规销售和生产恐怕也就没有市场了。因此,对于明知道型号不符、质量堪忧的井盖,依然照用不误,如此这般侥幸心理乃至麻痹感,或才是更严重的问题。
在引发舆论关注后,这些井盖在一天内就被全部更换完毕。由此看来,安装符合规范、质量达标的井盖,其实并没那么难,关键还是要看是否有监督。这次的“问题井盖”被安装到村道上,一些人的侥幸心理恐怕就是在于,默认这类基层项目缺乏足够的监督和规范,于是就能够随意糊弄,买一些“便宜的井盖先拉上就行了”。所以说到底,要激发安全责任心,还是要确保安全监督的在线。颇为讽刺的是,涉事新修的村道属于安全防护工程,本就更该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却不想在事关安全的井盖上公然“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由此折射出其安全责任心何等涣散。
“问题井盖”虽然被换下了,但此事不能就这般轻轻放过。安全责任落实和施工规范的排查,以及整个工程中是否还有别的违规操作,也应该一查到底。让在安全上打马虎眼的责任人付出该有的代价,这是筑牢安全责任防线的基础要求。而随着当前乡村基础设施完善进一步推进,在相关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中,如何保障好质量监督的“下沉”,不让基层项目建设留下安全责任与实施工程质量监管的“盲区”,值得格外的重视。